亂加隱性成分影響農民科學使用農藥
日前,南方日報以《小瓶裝假農藥橫行 濫加隱性成分埋隱患》(見本報3月16日A2版)為題曝光了廣州市白云區(qū)江高、龍歸及太和3個蔬菜生產大鎮(zhèn)的農藥市場混亂情況后,在社會各界引發(fā)強烈反響。對報道提到的農藥暗含的隱性成分等問題,廣東省農業(yè)廳等有關部門高度關切,并表示農業(yè)執(zhí)法部門一直在嚴查農藥亂加成分現象。
“你們報道的這個話題非常有現實意義,也是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!眻蟮揽呛,剛從北京出差回來的廣東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、華南植物性農藥研究中心主任、華南農業(yè)大學資源環(huán)境學院農藥學教授徐漢虹在其實驗室里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。徐漢虹指出,農藥亂加隱性成分,這實際是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,不僅影響農民科學使用農藥,而且可能因農藥殘留而危害食品安全。
徐漢虹還表示,國家應該大力推廣植物性農藥的生產與應用,培育特色產業(yè)鏈,既可推動產業(yè)轉型,又可促進食品安全和生態(tài)保護。
談隱性成分:農藥登記制度法令必須遵守
南方日報:如何看待農藥產品里邊添加的隱性成分?
徐漢虹:確實存在。我們對殺跳甲的農藥進行過調查,檢測發(fā)現含有隱性成分。這個問題由來已久,是明顯違反農藥登記制度的行為。不管基于什么原因,添加隱性成分的行為都是有害的。農藥登記制度是國家法令,必須遵守。
南方日報:農藥登記制度的核心是什么?
徐漢虹:農藥由產品變成商品有一個前置條件,必須取得登記證,而這個過程需2-3年。由于創(chuàng)制一個新農藥很難,絕大多數企業(yè)生產的是復配產品。國家明文規(guī)定,殺蟲劑只能是兩個有效成分的組合物,如果添加了另外的成分,那就是違法。
眾所周知,農藥使用的對象是各種各樣的生物。在南方,單一個小菜蛾,每年就可以繁殖超過20代,需要使用農藥多達幾十次。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,一款新配方,在田間使用兩三年后,由于抗藥性的問題,很可能已經對原來適用的生物無效了。
南方日報:失去效果也就意味著失去市場。企業(yè)怎會甘心?
徐漢虹:國家為保障食品安全而執(zhí)行嚴格的農藥登記制度。企業(yè)想維持產品的藥效,采取添加隱性成分的辦法。在一個產品配方里邊添加新的成分,實際上就形成了新的配方,必須申請新的登記證。沒有申請就是違法。
南方日報:看來添加隱性成分,是一種有意行為?
徐漢虹:并不是所有隱性成分都是廠家有意添加的。有些農藥成分自己就會在儲存期間發(fā)生改變。像低毒性的乙酰甲胺磷,由于其化學性質不穩(wěn)定,在儲存過程中,經常會水解成高毒的甲胺磷。所以在海南等一些地方,連乙酰甲胺磷也是禁用的。當然,對于黑作坊來說,他們的目的是斂財,只要有效果,就算是禁用成分也敢加。
談農藥殘留:科學使用才能杜絕農藥殘留
南方日報:您反對添加隱性成分,是因為加重農藥殘留?
徐漢虹:只能說危害甚大。含有隱性成分的農藥商品,實際等于掛羊頭賣狗肉。農民不知道它的實際成分,就無法做到科學使用。而目前,一些第三方機構在農產品(10.88,0.11,1.02%)上發(fā)現有農藥殘留,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生產者沒有科學使用農藥,如超量使用、忽視安全間隔期等。
南方日報:也就是說農藥殘留多是由使用不當造成的?
徐漢虹:可以這樣說。但近年的調查也發(fā)現,20多年前使用的農藥成分,仍可在地下水質檢測中檢出。如1983年就已禁產的有機氯,近年還發(fā)現在個別新出產的茶葉上有檢出。實際上,在使用時,20%的藥是噴在作物上,而80%是落在土壤,后者常常被作物根系所吸收。有些高毒成分,由于分解緩慢很可能在土壤里邊不斷累積。
南方日報:怎樣預防農藥殘留?
徐漢虹:只要是正規(guī)、合格的農藥,都是經過科學的殘留實驗后才準予登記的。所以,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使用方法來使用,是不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的。預防農藥殘留是一個系統(tǒng)工程,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指導生產者科學使用農藥。只有科學使用農藥,才能有效延緩病菌害蟲的抗藥性,從而延長農藥使用壽命,扼制第三成分的需求。
本文地址:
http://m.mssoft.com.cn/industry/HTML/11353.html,如要轉載,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(yè)人才網
文章錄入: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:耕農